“我感觉良好,还能走几步。”63岁的周大哥(化名)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在病房外缓慢进行康复行走。不久前,他从福建到广东出差,不慎滑倒,髋部骨折,在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手术。采访当日是周大哥术后的第二天,这么快就能下地行走,得益于一项技术的应用——无管微创技术。
199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无管微创技术,历经近30年发展,已成熟应用于胸外科手术,并在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逐步推广。近日,记者跟随“无管中国行”广东站调研团走进佛山市中医院,一探无管微创技术如何在这家以骨科见长的医院为患者带去更好的医疗体验。
减少插管痛苦,术后6小时就能下地
传统骨科手术中,无论是术前麻醉、术中还是术后,都有许多管道的身影:气管插管、麻醉镇痛管、尿管、输液管、引流管……这些管道不仅加大了手术后康复的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更给患者带去“插管疼痛、恢复缓慢”的痛点。
“患者膝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留置引流管,极易引发剧烈疼痛,增加感染风险,对患者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佛山市中医院杨匡洋副院长说,“如何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麻醉造成的不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0年,佛山市中医院将何建行教授团队的“无管化”理念引入骨科,通过适宜化改造,让患者在术中“免气管插管、免引流管、免尿管”等,优化患者的诊疗体验。2024年,仅该院关节中心进行的5000多台手术中,就有80%使用了无管微创技术。
佛山市中医院医生团队正在为一个75岁的老年患者做手术。 南方+ 梅子仪 拍摄
多位受访医生表示,引入无管微创技术后,患者术后的早期下地、早期康复效果提升显著。“以关节手术为例,患者基本上术后6小时即可下地活动,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术后马上就能下床活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做完这类手术,患者往往需要卧床一天。”杨匡洋副院长说。
该院护士长马晓丹表示:“没有了管道,患者体感会更加舒适,不用担心管道脱落,或是引流管的存在导致感染一些术后并发症,会更有信心配合我们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术后康复速度加快,患者的住院天数也由传统术后的7~8天缩短至3~4天。
从经济角度来看,无管微创技术的应用也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据统计,患者住院费、家属陪护费用得到了5%~10%的下降。
全麻改半麻,老年患者获益最大
相较于传统骨科手术,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改变原有的麻醉方式,通过半身局部麻醉,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对于患者的心肺系统更加友好。多位受访医生指出,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骨关节外科老年患者比例较高,高龄患者往往心肺功能不佳,若选择全麻打断自主呼吸后采用气管插管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呼吸重建过程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风险。”医院骨九科主任邹勇根表示。
也因此,无管微创技术对麻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麻醉二科主任廖荣宗表示,无管微创技术下,麻醉的核心是要“精准”,“部位精准、剂量精准、效果确切”,这既要求麻醉医生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及选择麻醉剂量,也要求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之间流畅准确的团队协作。
63岁的周先生(化名)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 南方+ 梅子仪 拍摄
“目前我们采用单侧腰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方案,麻醉区域更精准,克服了传统腰麻引起的双下肢麻醉、术后需留置导尿管等缺点,大幅提升了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廖荣宗说。
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杨广坤补充道,传统腰麻所用硬膜外针直径1.8mm,而单侧腰麻的腰麻针直径仅0.5mm,对患者腰椎组织的损伤也大幅降低。
邹勇根介绍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例:此前,有一位90多岁的双侧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便是先做一侧腰麻完成一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立即翻身再做另一侧腰麻完成另外一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全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恢复迅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骨科手术需求日益增长,无管微创技术的推广与完善,正为这一群体带来更安全、舒适的诊疗选择。为了让更多患者从无管微创技术中获益,佛山市中医院持续开展业务推广培训,累计培训医护人员达700余名。学员不仅来自佛山本地,更有来自新疆、云南、西藏等全国各地的医生。
南方+记者 梅子仪
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