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大学生带娃成了最热的兼职:有人一天挣200元,有家长直接开到月薪5000包吃住,还能跟着全家去旅游。
先说最直白的现实——家长两头赶,白天被工作追着跑,晚上被孩子“追着问”;大学生空出一个暑期,既想赚点钱,也想多见见世面。
供需像两块磁铁对上了,一拍即合。
朋友圈的画风也分成了两类:有人海边吹风,有人客厅吹泡泡;有人晒图书馆打卡,有人晒陪娃练钢琴、做手工、去蹦床乐园“放电”。
热闹是真热闹,行情也是真火。
在郑州,刚上大一的瞿清雅把“大学生、宝妈、带娃”当成自我介绍里的固定三件套。
她的帖子写得干脆:会做手工,能陪玩,有耐心,公办院校在读,字写得清秀。
先在线聊透,再上门试用一天,孩子看眼缘,家长看能力。
她把时间掐得很紧:早九上岗、晚七收工,200元日结,简单透明。
到现在,她已经带过9个孩子,晒太阳、搭积木、拼拼图,日子忙得飞快。
她跟我说,挣的是零花钱,攒的是胆子和经验。
听着有点朴素,但确实有劲儿。
家长端的需求也很具体。
毛女士,单位里做管理,女儿五岁半。
以前家里找的是四五十岁的家政阿姨,做饭收拾都靠谱,但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答不上来。
她一咬牙,把愿望写清楚——要有爱心、责任心,会做一日三餐,能带孩子玩,还要穿着朴素、态度稳当。
报价也不遮遮掩掩:包吃住,月薪5000,每周单休。
她挑人有标准:真喜欢孩子、确实需要钱、性格踏实。
最后敲定了一位大三女生。
三周下来,孩子天天盼她进门,家里饭菜也冒着新花样;出门旅游,把她也带上了——相处到这份上,钱只是开始,信任才是关键。
但这块市场并不全是“甜口”的。
张女士就吃了几次“闭门羹”——三位大学生前一晚临时告知家里有事,面试黄了。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做饭、打扫都不行,半天试用,就送人回去,还结了100元辛苦费。
她的结论有些冷:“以后不找大学生了,还是朋友家的弟弟妹妹更稳。”
你能理解她的无奈——忙得脚不沾地,还要在临时工里赌人品,赌不起。
为什么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转身就走?
背后是“期待”四个字。
家长想要的,往往是“看护+启蒙+家务”的三合一;大学生想做的,可能只是“陪玩+作业辅导”。
期待对不齐,矛盾就冒头。
北京的罗雯给6个月大的宝宝找帮手,在帖子里把工作内容写得明明白白:照看、早教、配合姥姥。
结果不少私信递来的,是英语证书和各类才艺,仿佛在应聘兴趣班老师。
罗雯筛人的办法很笨也很有效:先看打招呼礼貌不礼貌、有没有沉迷追星打游戏,再看和孩子的互动——抱孩子的姿势、回应哭闹的耐心。
她说,适配度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简历上的闪光点。
我点头,因为这话接地气。
价格层面,“性价比”是大学生带娃能火起来的底层逻辑。
以上海为例,有妈妈请大学生带娃,时薪125元,每周来两次,每次两小时,一个月差不多2000元;而普惠民办托育班月费常在3000—6000元之间,住家育儿嫂则七八千起步。
钱不是唯一的筹码,但钱能表达选择的方向:同样的预算,大学生能带来更多“陪伴感”和“玩伴感”,还能顺手做点启蒙。
看重“寓教于乐”的家长,自然而然会多看他们一眼。
当然,市场一热,就会冒泡泡。
曾经在图书馆早八打卡的“德华”,现在在沙发边蹲着剪纸、在钢琴凳旁数节拍——这很可爱,也很治愈。
但热潮挤进来的人,也有盲目跟风的。
不会做饭、不会打扫、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没经验,这些短板在纸面上藏得住,在线下一个下午就原形毕露。
与其说被“辞退”,不如说是现实把门槛搬回了门口。
风险也在变得清晰。
律师朋友提过几个关键点:第一,合同。
哪怕是暑期临时活儿,也要把时间、内容、酬劳写清楚——包括加班怎么算、临时取消怎么补偿。
第二,注意义务。
孩子的随机性很强,大学生需要有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若因疏忽造成意外,可能要承担赔偿。
第三,家长侧的食品与服务质量风险——孩子的过敏原、饮食偏好、厨房卫生、用电用水安全,都不是“看着办”能糊过去的。
把这些话提前说开,实际上是对彼此负责。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穿着和态度。
毛女士说她更倾向于朴素打扮的学生,不是“以貌取人”,而是孩子会模仿榜样。
一个人如何说话、如何收拾碗筷,都会在日常里被孩子一点点学去。
你可以不完美,但要稳定、干净、真诚——这三样,比证书更有说服力。
说回价格,也有“天花板”被不断抬高的例子。
19岁的Fiona,从新加坡回国读大学,雅思口语7分,学艺术,开出了380元/小时的带娃时薪。
有家长为了孩子的英文环境,直接把费用加到5000元/天,让她从中午带到晚上,周末一口气就是一万元。
她做的事也更“定制”——全英文对话,教画画,带孩子看展。
这说明了两件事:带娃市场的需求极其多元;技能与差异化,确实能换来更高的价格。
你说“公平不公平”?
市场会用“是否稀缺”来回答。
我反复在想,大学生带娃图什么、家长图什么。
大学生图钱,也图见识——孩子是最直接的人类学教材,耐心、同理心、界限感,这些看不见的能力,很多是在一声“不要!”
里学会的。
家长图省心,也图“有人懂我的娃”——能在孩子问出“为什么天是蓝的”时,认真一起查一本书;能在崩溃大哭时,把情绪接住,不随意贴标签。
这两头的“图”,如果能在协商中重叠,合作就会变得持久。
现实层面,怎么把坑填平?
我愿意提几条不那么“条款化”的建议。
先彼此“见识一下生活”:上门试用不只看“能不能带”,还要看看家里动线、孩子的作息、常用物品放哪儿——用半天做一次“生活彩排”。
把边界说清楚:能不能晒娃、能不能拍视频、手机什么时候可以看、家里贵重物品怎么避险。
留一份“应急清单”:过敏源、常备药、附近医院路线、家长备选联系人。
还有,不要碍于面子——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遇见突发先稳住情绪再处理,打个电话不丢人。
这股风潮还在吹大,社交媒体让撮合更快、更广,好的故事会被转发,不好的经历也会被放大。
长远看,它值得被引导到更规范的轨道上:平台可以提供基本模板合同与安全培训;学校可以在职业素养课里加一节“照护常识”;家长在面试时,别只问“你会什么”,也要问“你遇见——会怎么做”。
我们最好接受一个现实:这是一个“半专业”的市场,半专业不是“半吊子”,而是要在学习中不断升级。
至于情绪,我想说一点温柔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对“陪伴”的定义,被工作和焦虑磨得太薄。
一个大学生来临时补位,不是为了替代父母,而是让一家人在这个夏天过得不那么狼狈——有人帮你做饭,有人陪他画画,有人一起在黄昏的风里走一走。
钱当然重要,但最值钱的,往往是那些被看见的时刻。
孩子记住的不只是钢琴曲练了几首,而是有人蹲下来,认真地和他系了一次鞋带。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这个夏天请一位大学生来家里,不妨从一杯水开始:坐下,聊聊你家里的规矩,聊聊孩子的小脾气,也聊聊彼此的底线与期待;如果你是那个拿着手机刷兼职的学生,也请诚实一点,你会什么、你不擅长什么,你愿意为这份工作学到什么。
把话说开,把心放正,这个看上去简单的“暑期合约”,就有机会变成一段彼此成就的关系。
市场有糖,也有坑;好在,认真,总是比盲目更有回报。
这个夏天,愿我们都不再用运气去赌人,改用清楚的约定、耐心的练习,去交换一次更稳的信任。
然后在忙完一天之后,在阳台边吹吹风,听小朋友叽叽喳喳讲今天的高光时刻——那一刻,值得。
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