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际,在毛主席的亲自举荐下,徐向前同志荣膺总参谋长之重任。
然而,在解放战争晚期,徐向前因胸膜炎病情加剧,已无法继续指挥作战。于是,他被安排前往青岛静心疗养。尽管他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新,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总参谋长的职责一直由聂荣臻代为履行。
毛主席为何对徐向前如此器重?即便知道他身患疾病,为何仍执意任命他为总参谋长?
总结,四个方面。
首先,徐向前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徐向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继而执掌红四方面军大权,该军在其鼎盛时期,兵力扩充至八万余人。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战斗实力上,均与中央红军不相上下。徐向前能够驾驭这支英勇善战的雄师,无疑是极具非凡能力的。
在川陕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长征途中的嘉陵江战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响堂铺伏击战,以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太原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徐向前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艺术。
鉴于此,任命徐向前担任总参谋长无疑是最佳人选。
徐向前对党忠诚。
在红军长征之际,张国焘依仗实力雄厚,与党中央抗衡,即便在中央红军北撤途中,他亦下令红四方面军进行追击。然而,徐向前坚决反对,并以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回应:“岂有红军自相残杀之理?”
徐向前身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在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未随张国焘误入歧途,而是竭力降低损失,顺应大局,此种精神尤为珍贵,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毛主席对徐向前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坚信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杰出将领。
第三,徐向前将军的军事理念与毛泽东主席的思想相得益彰,二者不约而同。
徐向前虽出自黄埔军校门下,却并未囿于传统军事理念的束缚。他反而在实战锤炼中提炼出一套极具实效的游击战术,这实属难得。
徐向前对毛主席的游击战术思想有着深刻的领悟,并巧妙地将之应用于实战,从而赢得了接连不断的辉煌胜利。
毛主席对徐向前的军事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坚信他完全能够胜任总参谋长的重任,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其战略意图。
四、平衡军力。
鉴于历史渊源,新中国建立之初,军队中的关键职位普遍由中央红军的将领所执掌,此情形令其他方面军的同志们心中难免有所忿忿。鉴于此,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遂提议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出任总参谋长之职。
毛主席深知徐向前的健康状况欠佳,短期内尚无法赴总参谋部履职,因此决定让聂荣臻暂时代理总参谋长一职,待徐向前康复后,再将职务交还。
鉴于徐向前深知自身健康状况,暂时尚难以胜任工作,他便主动向中央建议,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由聂荣臻接任,以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毛主席依然未予应允,或许在他看来,徐向前即便无法亲自履职,仅是挂名,亦能发挥出其独特的影响力,这一点是聂荣臻所无法比拟的。
自然,毛主席深知总参谋部之关键所在,单凭聂荣臻一己之力,恐难支撑重任。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将粟裕调至身边,任命其为副总参谋长,以辅佐聂荣臻共同履职。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乃我军一位勇猛善战的杰出将领,其军事指挥才能与徐向前将军不相上下。若由他协助聂荣臻同志主持总参谋部工作,毛主席自可安心无忧。
至1954年,徐向前荣膺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总参谋长之位随之由粟裕接棒,徐向前亦圆满完成了在总参谋部的职业生涯。
显而易见,毛主席对于总参谋长一职的任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无论是选择何人,还是舍弃何人,都彰显了他全面而长远的考量,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卓越的用人智慧。
(参考著作:《毛泽东与十大元帅》、《徐向前传记》、《十大元帅的轶闻》)
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